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专题 > 2015全国两会专题
构建“4+1”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年度报告辽宁篇
发布时间:2015-03-1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字体: 打印
核心语录
辽宁要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走在前列,关键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辽宁早日实现全面振兴。——摘自辽宁省科技工作座谈会
  2014年,辽宁省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要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及强度
  辽宁省全社会研发经费由2010年的287.5亿元增至2013年的445.9亿元,年均增长17.9%。
  2、研发活动全时人员当量
  辽宁省研发活动全时人员当量增速明显,从2010年的8.5万人年增至2013年的9.5万人年。
  3、专利授权量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辽宁省专利授权量由2011年的17093件增至2013年的2165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7件。
  4、科技论文数
  2011年,国内科技论文数20430篇;国际科学论文数(SCI收录)5320篇。
  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5970.8亿元,是2010年的1.95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7.7%上升至2013年的22%。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3年以来,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项目31个。截至目前,已突破重大关键技术50项,开发国际一流重大装备产品15个。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与中科院签署共建区域性创新平台合作协议,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全年依托企业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0个,总数达1220个;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总数达373家;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总数达557家。
  3、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支持创新人才的配套意见;确定“十百千”工程人选80名,培养院士后备人选20人,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6个,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70名。
  4、政策保障
  颁布实施《辽宁省自主创新条例》,制定18个配套文件,推动科技创新纳入法治轨道。确保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法定增长,2014年科技预算投入和省本级科技资金预算同比增长9.4%和6.6%。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75家,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4%,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利润同比增长12.1%。
  2、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组织开展省级工业科技攻关项目52个,累计突破关键技术110余项,开发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产品57个。
  3、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余个,攻克农业关键技术30余项。持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初步形成“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民生科技领域
  针对沈阳地区糖尿病眼病、建平县肝脏疾病等区域性高发疾病,开展综合干预与治疗,促进肝癌早期发现率由6.4%提高至22%。在恶性肿瘤等9个疾病领域重点支持省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16个。
  5、技术合同成交额
  2014年,辽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实现250.9亿元,同比增长32%。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1、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省本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使科技计划的支持目标更加明确、支撑重点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更加集中、资金使用更加透明。
  2、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开创性地推动产业共性、专业和综合服务三类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提升经济与社会价值的“4+1”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健全高新区考核评价机制,加强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已设立基金20个,总规模达到35亿元。
  (以上数据由辽宁省科技厅提供)

精彩之笔
  □ 1月,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我国第一艘1万标准箱集装箱船正式交工,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发、设计、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能力的国家。
  □ 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院士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3月,辽宁省“千名院士专家进千户企业”行动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辽宁省第二批院士专家智力支持行动正式实施。
  □ 3月,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国产首台10万等级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实现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又一个零的突破。
  □ 4月,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0110重型燃气轮机。
  □ 6月,2014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大连举办。
  □ 6月,世界首个最长全冲程曼恩系列6G80ME-C9.2曲轴在大连重工泉水基地华锐船用曲轴公司成功下线。
  □ 6月,辽宁省科技工作座谈会在沈阳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
  □ 11月,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希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 12月,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款覆盖9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基因亚型诊断试剂—HIV-1核酸检测试剂盒,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先锋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甲晶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国家。”
  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上世纪50年代,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出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70年代,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研制出的中国首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包括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等。张存浩院士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下,自主创新是企业走出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研发出更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市场需求的重大装备,掌握高端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十二五”以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以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自主研制出起重量居世界之最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改变了石油钻井平台的制造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出世界最长全冲程6G80ME-C型船用曲轴,全面掌握大型曲轴的最高端制造技术,为我国造船业的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功破解了核电站用起重设备等重大装备国产化研制课题,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站用环吊、乏吊、装卸料机和燃料抓取机均为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1.5兆瓦—6兆瓦风电齿轮箱通过GL认证,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实力的可提供多品种、多规格风电核心部件的研制基地。近年来,创造了14个“中国第一”,完成近百项新产品开发,申报发明专利130余项,近30项产品获市级以上奖励,荣获“国家创新型企业”、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专家点评:

让创新成为自觉
苏大鹏

  2014年,辽宁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开发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重大装备和产品57个。当年,辽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06个,有效发明专利1.8万件。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老工业基地注入一股新的发展活力,推动辽宁经济稳步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面对经济减速换挡,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如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无疑是答案之一。
  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如大连重工,“十二五”以来,不断以新技术催生新产品,企业自主研制出起重量居世界之最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世界级大型散料港口设备和世界最长全冲程6G80ME-C型船用曲轴,掌握了一批世界尖端制造技术,为我国填补多项科研空白,其产品更赢得海内外市场的青睐,带动企业发展连年迈上新台阶,成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楷模。
  目前,辽宁正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辽宁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如今,不仅在企业,在更多的领域,创新已经成为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辽宁省近几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放手让科技人员和企业自主创新,放开让市场自主转化创新成果,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既大力支持科技和产业“高大上”的革命性创新,也热情欢迎产品、商业模式上层出不穷的“微创新”。因此,在辽宁出现了研发团队遍地开花、发明专利层出不穷的可喜局面。

Baidu
map